工程結構數字圖像法檢測標準化技術
隨著我國城鎮化的迅速發展與基礎設施的快速建設,存量工程結構數量大量增加,結構維護的工作量與復雜度增大,既有結構的檢測鑒定與長期監測成為工程結構領域的重要工作。對于混凝土結構、砌體結構、鋼結構等常見類型的工程結構而言,結構與構件尺寸、表面裂縫、傾斜與撓度、局部幾何變形、動態位移等屬于安全性檢測鑒定最重要的指標,能敏感地反映出既有結構的受力狀態,是完成結構承載力分析、評價結構受力性能的重要依據。
數字圖像檢測作為近年來新興的檢測方法,以其非接觸、高精度、方便快捷、平臺擴展性強、與人工智能技術銜接良好等優勢,在工程結構檢測領域呈現出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前景。目前,數字圖像法已成功應用于結構表面裂縫檢測、結構與構件的尺寸與變形測量、橋梁結構動靜態位移測量以及實驗室環境的應變測量等方向,應用效果良好,一方面推動傳統工程檢測技術的應用創新,另一方面引領基礎方法與應用技術的科研創新。
為規范工程數字圖像法檢測技術的應用,做到技術先進、數據可靠、安全適用、經濟合理,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(國家工業建筑診斷與改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)編制了《工程結構數字圖像法檢測技術規程》T/CECS 1114-2022(發布日期:2022-07-08,實施日期:2022-12-01),規程圍繞總則、術語和符號、基本規定、數字圖像獲取、數字圖像預處理以及檢測內容進行描述,檢測內容具體包括裂縫檢測、尺寸與變形測量、位移測量與應變測量。
傳統的表面裂縫損傷與缺陷檢測主要依賴人工手段,方法操作費時、費力,識別結果具有一定主觀性,現場操作存在高空作業等安全隱患。自本世紀初,隨著各類硬件設備水平的提高,基于數字圖像、超聲波、雷達波等多種手段的結構損傷識別方法被廣泛研究并付諸應用。對于結構表面的裂縫與損傷檢測,數字圖像處理的方法由于其方便可靠、易于操作,具備遠程、非接觸式的特點,在實際應用中具備較大的優勢;同時,數字圖像法可以實現對結構位移、變形的便捷測量,提高檢查效率?!豆こ探Y構數字圖像法檢測技術規程》T/CECS 1114-2022中,對裂縫檢測劃分為數字圖像預處理、裂縫識別與提取、裂縫寬度與長度計算、裂縫分布與結果表達等步驟,完整執行操作步驟可獲得定量準確的裂縫檢測結果。
結構尺寸與變形測量屬于長度與空間變形測量內容,具體的幾何尺寸指標包括長度、寬度、高度、位置、截面特征等,變形指標包括構件傾斜度、撓度、屈曲等。結構尺寸與變形測量的傳統測量手段豐富,如接觸式的尺測、非接觸式的全站儀與三維激光掃描測量等。在工程結構檢測現場,為方便、快捷地獲取結構尺寸與變形測量結果,對簡單的長度指標采用單張照片測量、利用已知長度修正,對復雜的長度指標與空間變形指標采用多視角幾何三維重建測量、利用已知成像模型參數或已知長度進行修正,不僅技術操作方便,同時精度能滿點工程檢測的要求?!豆こ探Y構數字圖像法檢測技術規程》T/CECS 1114-2022從測量手段入手,對結構尺寸與變形的單視角測量、雙視角測量與多視角測量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與約定。
既有橋梁工程在荷載試驗與長期監測中,結構動靜態位移指標對反映橋梁力學性能狀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。對位移指標的測量與檢測,接觸式方便雖然具有技術成熟、成本低廉的特征,但現場安裝操作不便、長期監測困難,近年來呈現出被非接觸式測量手段取代的趨勢。采用激光、可見光等手段進行位移測量,設備架設方便、遠程測量可操作性強,采用亞像素插值方法滿足高精度測量要求,采用工業高頻成像設備滿足動態高頻采樣要求,在保證成像光路環境穩定的情況下,可實現高精度檢測與長期監測?!豆こ探Y構數字圖像法檢測技術規程》T/CECS 1114-2022對數字圖像法位移測量的站點選擇、測量過程、數據計算以及結果記錄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與約定。
實驗室環境中基于單目、雙目的應變場測量已經在國內各高校與研究機構廣泛應用。相比于應變的機械測量、電阻法測量、振弦法測量等常用方法,數字圖像法測量的顛覆性優勢在于整場應變測量。例如在混凝土剪力墻抗側試驗中,數字圖像法應變測量結果可完整展示出整個墻體表面的應變場分布,輕易觀察出主應力的分布發問。但由于測量硬件水平要求較高,數字圖像法應變測量在目前多用于實驗室條件,《工程結構數字圖像法檢測技術規程》T/CECS 1114-2022也以實驗條件作為應用條件限制。